血液是什麽🌓?
血液被稱為“生命之河”⏪。她把氧氣和養料送到全身各個組織和器官🔮;同時,又把各個組織和器官產生的廢物和二氧化碳輸出體外🥛。這就是生命中的新陳代謝🦖。
血液經過抗凝離心後,可分為有形成份和無形成份兩部分🧑🏻💼。有形成份約占血液的45%,有形成份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有形成份中66%是水份👶🏻。無形成份約占血液中的55%,無形成份包括蛋白質🤦🏼、無機鹽和糖質等,無形成份中99%是水份🕵🏻♀️。
獻血會影響健康嗎?
據科學測定🏃🏻♂️➡️🌞,一個成年人的全身總血量相當於體重的8%左右,即50公斤體重的人,體內血液總量為4000毫升🚱。每次獻血200毫升🖋,只占全身血量的5%左右;人體中平時只有80%的血液在全身循環,還有20%(約有800毫升)的血液儲存在肝臟💸、脾臟👩🏻🦽、皮膚等小血庫中備用👨🏻⚕️。獻血後,這些儲備中的血液會很快釋放到血液循環中來✨。另外🧙🏻,獻血後骨髓造血速度也會加快。因此,按規定獻血不會影響健康👨🏿🦰。
獻血前後應註意些什麽?
獻血前兩頓飯要吃些較為清淡的食物(如稀飯🎐、饅頭、水果等),不宜吃高蛋白(如牛奶、雞蛋等)🙎🏻♂️、油膩大的食物🧑🏻🍼,避免出現“脂肪血”。“脂肪血”不利於輸註給患者。獻血後要保持針眼處清潔,2-3天內不易做劇烈運動。
哪些人不易獻血🏋️♀️?
1.患有傳染病或攜帶傳染病病源體,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瘧疾等;
2.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3.患有惡性腫瘤🫏、白血病、或其他醫生認為不易獻血的疾病(具體可咨詢指定的采供血機構或醫療機構負責體檢的醫生)。
無償獻血者用血有哪些規定?
一🤷🏽:自獻血日後三個月為用血起點日,以該日推算四年以內用血的,可按獻血量的三倍用血,並免采集🛤、儲存♋️、體檢🤽🏿♀️、分離等費用👩🏿。
二:超過四年或三個月用血的,按獻血量等量用血,免采集🔦、儲存👨🌾、體檢🤳🏽、分離等費用🧚🏼♂️。
三👩🏿🎨:無償獻血滿1000毫升以上者🧏🏻♂️,可終身享受無限量用血,免采集、儲存🤪、體檢、分離等費用👩🔧。
獻血與健康
1、獻血會使人“傷元氣”嗎🧘🏻?
不會。一個健康入的總血量😤,約占體重的8%,一個成年人的總血量約為4000~5000毫升🖕🏼🤗。平時80%的血液在心臟和血管裏循環流動著🧑🦽➡️,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另外20%的血液儲存在肝📤、脾等臟器內🪯,一旦失血或劇烈運動時,這些血液就會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一個人一次獻血200~400毫升只占總血量的5%~10%🐬,獻血後儲存的血液馬上會補充上來,不會減少循環血容量。獻血後失去的水分和無機物,1~2個小時就會補上;血漿蛋白質👩🏽🦱,由肝臟合成🧗♀️,一兩天內就能得到補充💋🛂;血小板、自細胞和紅細胞也很快就恢復到原來水平。人體的血液在不斷新陳代謝,每時每刻都有許多血細胞衰老👨🏽🦱、死亡,同時又有大量新生細胞生成✌🏼,以維 持人體新陳代謝的平衡。獻血後🔈,由於造血功能加強,失去的血細胞很快得到補充。所以說一個健康的人,按規定獻血,對身體不會有任何影響,更不會“傷元氣”➕,反而會有利於健康。
2、反復獻血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嗎🧑🏻✈️🦸🏽♂️?
可以。有關專家對反復獻血組26例、急性腦梗塞患者22例的血流變學各項均值做了比較。結果表明🦐:反復獻血組的全血粘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紅細胞電泳,均較正常值明顯降低,而尤以紅細胞壓積最為明顯🪴,提示反復獻血組的血液粘滯性下降;而急性腦梗塞患者組的上述指標均較正常值高,提示腦梗塞患者存在著高粘血症。因此,反復一定量的獻血會使血液粘滯性下降🪩,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積極的意義。
3、換血療法可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嗎👩🏻👰🏿♂️?
近年來許多學者采用血液換出等容稀釋療法治療急性期腦梗塞👩🏼🎨,收到了較為滿意的療效。該療法就是抽出定量的全血👲,輸入等量的血漿😯,其目的就是降低紅細胞壓積和血漿中大分子物質。有報道86%高血壓患者,經血漿交換後,動脈壓下降20%以上,其效果持續3~10個月。
4、為什麽經常獻血可擔高造血功能🛀🏻?
因為自胎兒出生後🙋🏿,骨髓就成為主要的造血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造血功能和血細胞生成率逐漸下降。獻血後,由於血細胞數量減少🛖,對骨髓產生反饋作用,促使骨髓儲備的成熟血細胞釋放🌜,並刺激骨髓造血組織💭,促使血細胞的生成⛓,經常按規定期限獻血👋🏿,就可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5👭🏼、經常獻血可以降低血脂嗎🥭?
人們由於體力活動的減少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體內積存了越來越多的脂肪👳🏿♀️。好多人的血脂長期處於較高的水平🧑🏿🚒,俗稱“血稠”。“血稠”的結果就是脂肪一層層的附著在人們的血管壁上,最後導致動脈硬化,血管彈性降低,形成心腦血管病。而經常獻血, 減少了體內一部分粘稠的血液🧑🏻🍳🤵🏼♂️,再通過正常的飲水,填充了血容量,使血液自然稀釋,血脂就會隨著下降🧏🏻,也就減輕了動脈硬化的隱患。
6🫧、學生和軍人的血液質量合格嗎🧘🏻♀️🧩?
有人說學生和軍人吃食堂,營養不好,血液質量差,不合格🧎🏻♂️➡️。 為此我們隨機抽取了濟南地區1992年市區初次無償獻血的學生3595例👴🏿,1998年3358例🫴🏽,共6953例,查看血色素(Hb)的檢測情況,結果只有1992年有一例不合格。
獻血員共有六項血液檢測指標,其中五項是檢測病毒感染的情況,剩下的一項就是檢測血色素了。檢測血色素就是檢查人體血液內血紅蛋白的含量,反映人體的血液質量。6953個學生只有一個血色素不合格,遠遠好於正常人群👨🏿,說明學生的營養狀況很好,而軍人的生活水平又高於學生🪼,更會合格。
七♎️、為什麽說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機關幹部和腦力勞動者更應該獻血𓀍?
由於長期缺乏體力勞動和生活水平較高,實際上很多機關幹部和腦力勞動者的血脂長期處於較高的狀態🪺。通過查體可以看出👪。很多人年輕輕的就得了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而獻血可以預防高血壓等心臟血管病,因為獻血後通過正常飲水,使自己的血液稀釋,使血脂降低。這樣:既有利於自己⛹️♀️,又間接造福於社會➰。
8🧙🏿♂️、獻血可預防心臟病嗎🌽?
可以。據芬蘭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證實☸️,適量獻血對部分健康成年人(特別是男性成年人)🤵🏼,竟有意想不到的預防心臟病之效👨🏻🦱!專家對居住在芬蘭東部的20000余名成年人作了試驗調查,結果發現,與經常獻血者比較,從不獻血者的心臟病發病率竟要高出2倍之多。專家們對此解釋說,人體血液中含鐵過高會明顯增加患心臟病的危險(血液中含鐵較高者與較低者相比🤽🏽♀️,3年內患心臟病的可能性要大出1-2倍),而適量獻血恰恰可使血液中的含鐵量大為降低😖。英國營養基金會科學部主任瑪格麗特的研究結果也與上述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她分析說,血液中過剩的鐵和銅都會起到加劇血中脂肪氧化的作用👩⚕️,而血脂氧化恰恰是導致心臟病的重要因素。芬蘭醫生們已發起一場“低鐵飲食”運動🫧,要求吃含鐵較低的食物。此外最好每年獻血一次(獻血量為400毫升)👧🏻,這既有利於他人🧖,也有利於自己,堪稱“一舉兩得”之美事⛹️!
九🏌🏽♀️、為什麽說適量獻血有益長壽?
按規定獻血▫️,可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還會刺激人體骨髓造血器官,使其始終保持青春時期一樣旺盛的造血狀態🉑,收到延年益壽的效果,並能防止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據報道,有人對66歲以上的332名曾獻血者與同樣條件的399名未曾獻血者作了比較🫨,結果曾獻血者存活率顯著高於未曾獻血者,獻血總量較多的存活年齡還較長🧔🏻♂️。
10🧗🏻、長期定量獻血對骨髓象有影響嗎?
骨髓象的變化直接影響血液的質量和獻血者的身體健康💲。作為獻血員,長期🐦、定量獻血後🐊,對其骨髓象影響如何,這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和獻血員共同關心的問題🧚🏻🈸。為追根求源🧑🏼,在1989年12月至1990年11月之間,有關專家調查了107例在1~25年間的獻血員。其中男性55人🕵️♂️♦︎,女52人👰;漢族96人,回族11人🐹👮♂️;職 業分別為工人7人,農民90人,市民10人🧑🏿🦲🐪。獻血間隔3個月,獻 血量300毫升(少數400毫升),常規製髓片,瑞氏染色後分類500個細胞,求其平均值💣、標準差,然後與中國醫學科意昂2血液學研究所提供的骨髓象參考值作比較,發現除紅細胞系統外🧑,其余無顯著性差異🚁。就是說骨髓中除紅細胞系統代償性增生外均未影響其他造血系統🐪。這說明長期定量獻血對骨髓無影響。
11、獻血會引起貧血嗎👉🏻🦉?
不會🧭🧸。因為獻血只是血液的暫時少量減少,很快就會恢復正常🤣,不影響人體血液的再生功能。而貧血是一種疾病🏞,對於患有貧血病的人在獻血查體時🚴🏽♀️👨🏽🍳,就會被檢查出來🧍👨🏼🏫,這種人是不能參加獻血的。
12、多次獻血後體內的細胞免疫功能有變化嗎?
為了解多次獻血對人體的細胞免疫功能影響如何,有關專家選擇了獻血年限在3~21年,獻血10次以上,年齡21~49歲的30人,其中男女各15人,與20名從未獻過血的、體檢合格的正常人作對照🧑🏻🦼,測定了其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結果表明多次獻血者除骨髓造血功能比對照組較旺盛外🫸🏽,細胞免疫功能無差別👨🏽🍼🧛🏽♀️。
另有專家以淋巴細胞轉化率(SI)、白細胞介素-2 (IL-2)及自然殺傷活性(NK)作為免疫功能指標,對75例10年以上長期獻血者及35例初次獻血者進行比較,兩組結果均無統計學差異。說明經過長期獻血後🀄️,細胞免疫功能這3項指標無明顯變化,對血液質量沒有影響。
13🧬、獻血會減少大腦的總供血量嗎𓀀?
為了解獻血對大腦總供血量的影響👩🏫;有關專家隨機抽檢了80名獻血者(男性38人⛲️,女性42人❤️🔥,年齡18~50歲。其中首次獻血者40人🏣,獻血1~5年🦶🏿🦔、6~28年者各20人。體檢合格,每次獻血間隔至少3個月,獻血400毫升平均5分29秒均無獻血應),應用彩色經顱多普勒儀(TCD)檢測獻血者獻血前後的大腦中動脈(MCA),椎動脈(VA)😼🐒、基底動脈(BA)血流速度🏄🏿♀️,並對不同獻血年限獻血者獻血前後腦底動脈血流速度進行了比較。 結果表明,不論是首次還是長期獻血者,只要未發生獻血反應👶,獻血400毫升對腦底動脈血流動力學不會有影響,亦不會減少大腦的總供血量。
14🎱、長期獻血者腦神經生理有變化嗎?
沒有。有關專家用腦幹誘發電位和腦地形圖測定了長期(5~20年)獻血者76人💁♂️、初次獻血者80人獻血前後的腦神經電生理。 研究發現🧎➡️,長期獻血者腦幹誘發電位各波潛伏期與初次獻血者比較無差異👨🌾,獻血後即刻檢測自身比較也無變化;而且長期獻血者腦地形圖各頻率強度與初次獻血者比較也無差異。表明長期獻血和初次獻血後均不會影響腦幹功能,獻血對自體無害。
15、超量獻血對獻血者有影響嗎♎️?
有🪆👫🏻。有關專家調查了57名超量的(每年獻血超過5000毫升,獻血年限為2~5年〕職業賣血者的血紅蛋白、血清鐵蛋白和網織紅細胞計數,同時將35名無償獻血職工作為對照組。結果表明❤️🔥,不嚴格執行有關規定🚵🏼♀️,每次獻血40O毫升,獻血間隔少於4個月的超量獻血者丟失大量的紅細胞,導致血紅蛋白的下降,而血紅蛋白下降又刺激骨髓造血旺盛,過度增生,使大量的年青紅細胞釋放到外周血循環中,導致網織紅細胞計數升高📹;血清鐵蛋白降低,反映有隱性缺鐵性貧血🧑🏼🎄,最後導致血紅蛋白合成遲緩🙌🏿、小紅細胞形成。這樣必然影響獻血員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