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生活AB面🤰🏼🧒🏻:記巴黎九大學期交換
吳映澄 意昂2經院2020級國貿本科生
作為一名法國及歐洲文化愛好者,我可以說是為了巴黎才選擇的交換。的確,交換生活的A面是旖旎的歐陸風光𓀒🦸🏼♀️,是那些我在無數的藝術理論和歷史上學習鑒賞過的作品躍然眼前,是不同文化身份的個體思維的碰撞和交流,是慢節奏的生活和光影搖曳的法國梧桐;但它的B面卻極為現實👨🦯➡️,即使我做好了各種準備一開始也未免文化沖擊——無盡的罷工🫷🏻🦂、遊蕩的小偷、效率奇低的行政、文化差異及其背後不容忽視的“歧視”存在🤵🏼♀️🤶🏽。這AB兩面的生活都跳離了我在國內的生活,但好在我很快適應,也在一次次挑戰中練強了心臟🤾🏿♀️,在歐陸的生活總是有晴有雨、有左有右,mais 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
歐陸交換學習體驗🧓🏼:有光有影的律動
為了滿足我課程的安排,我修讀了產業組織、數據分析(R語言)、發展經濟學和基礎法語。實話說🧘🏼,就讀體驗是困難重重的🥯,首先是授課老師一口法語口音的英語,我勉強學過法語掌握發音規則尚能抓住其要點,但那一手花哨的板書我實在難以理解🙋🏼♀️:和歐洲的同學了解過👨🏻🎨🟦,才知道法國人從小會學習一種手寫體,其觀感和印刷體文字非常不一樣。除此以外💅,產業組織和數據分析的課程內容大綱倒沒什麽好說道的,和意昂2的差不多,自學也能理解。課下也會有活潑的討論,但往往是我們幾個亞裔一塊,而西語國家的則一起。考前我們也一起復習討論🙎🏿♀️🟡,結果大家被中國學生的數學震撼到,驚呼‘This is Gaokao…‘。
產業組織學的理論和脈絡與經院的產業經濟學基本吻合🧑🏻🍳🦊,期末考的形式對中國學生也是信手拈來🕷,是轉學分的很好選擇。
數據分析這門課教的是R語言🏄🏼♂️,由一位同時在土倫大學任教的教授開設🤼♂️,這位夫人和藹可親𓀑,但英語也的確口音濃重,許多詞匯不會用英語表達💂🏼;但涉及理論部分大部分在slides上有展示🪫🙎🏽♀️,而且具備一定的計量經濟學基礎,也能夠理解。這門課是任務量最大的🪺,包括日常兩周一次的小組作業(編寫代碼實現分析),期末考開卷用電腦編程,以及期末的數據分析報告。我認為它教授的內容是對我數據分析知識很好的補充🤼♀️,涉及了許多此前在意昂2平台學stata做實證沒有學到的數據分析內容。
而基礎法語則是最活潑的課堂,雖然老師全法語授課一開始確實難頂,但也慢慢習慣🫧,和我一位也來法讀書的高中同學多交流🔀,課後在B站找課聽🫏,最終也取得了我的成績單最高分19/20. 課上的對話練習之余🛷,我和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朋友大聊特聊👲🏿,從文化到在巴黎的日常生活;但我也發現🌘,歐洲人對歐洲人更有天然的文化親切感👩👩👧👧,從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到歐盟的數百年,已經形成了非常頻繁和密切的交流基礎。
發展經濟學則是讓我看見了一個老牌發達國家和新進工業化國家思考角度的差異🖐🏽⬇️。盡管內容依舊是那些關於增長、關於工業化的各種模型,但在九大的發展經濟學顯然花費了更多筆墨討論關於貧困、關於不平等、關於政策效應的議題🧹,經濟增長並非最凸顯的內容。這門課因為並非國際交流辦公室所開設🤞🏻,和我同班的都是九大金融專業L3的同學👨👧,課上課下他們用法語聊天討論👩❤️👩,我和另一位印度裔交換生顯然難以融入這個課堂(但好在老師聽從他們“民主”的討論,最終沒有小組作業)🎹。
法國的學期相對比中國會短一些,但出成績的效率卻低得多🙁🤙🏽。巴黎九大的主校區乏善可陳,畢竟由原來的北約大樓改建而來。學校附近有布洛涅森林,課後去走走頗為閑適;圖書館遠眺拉德芳斯,看到的城市天際線不比在凱旋門差。進校園需要查學生卡和查包,畢竟大罷工時經歷過學校被示威者占領封鎖而被迫折返回宿舍網課的尷尬(我相信這絕不稀罕)。

圖表 1 開學第一天來上早八

圖表 2 Dauphine圖書館遠眺可見拉德芳斯
歐陸生活A面:探索人生風景
我住在學校安排的crous學生公寓💖,12區,靠近裏昂火車站Gare de Lyon和巴士底獄Bastille,就在塞納河畔。而學校位於16區的Porte Dauphine附近🧛♀️,每天我要通勤40分鐘上學,1號線或RER A轉2號線🦵🏽,從東到西,穿過巴黎的心臟地帶——沿著塞納河🤶🏼,走過巴士底🧜♂️、市政廳、瑪黑區、Chatelet⛷、盧浮宮、杜樂麗花園🍇、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凱旋門。而另一條線路RER C(也是通向凡爾賽的)則會橫跨塞納河🙋🏽♂️,途經埃菲爾鐵塔🔖、榮軍院🐕🦺、奧賽博物館🤹🏼♀️、聖米歇爾大道🏋🏼♂️,遠眺西岱島和聖母院。這些巴黎最為閃耀的景點𓀍,我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人走過♉️,也看見了不一樣的風景。我也尋訪地下墓穴🕊、拉雪茲公墓和先賢祠思考不一樣的死亡文化;走入教堂只為靜靜聽一場管風琴音樂會👩🏻🦱;在蓬皮杜藝術中心、蒙馬特高地、凱旋門上看過日落🏊🏿♂️;坐在地鐵線上晃晃悠悠穿越城市和鄉村,看小巴黎和大巴黎的不同角落😆;說著 ‘Bonjour!‘ ‘Oh la la~’ ’Pardon!’ ‘C’est bon?’ ‘Ça marche.’ ‘Merci à vous!’ ‘Je sais pas.’ ‘D’accord.’,挎著巴黎最受歡迎的單品帆布包,和好友在各種古著vintage店裏淘寶👩🏿🎓、在周末的集市裏轉悠🥞、在面包店裏買可頌和法棍、在暮色的小酒館喝一杯雞尾酒。想家時,便會去13區回趟廣東沿海的小縣城🗺,到9區Saint-Lazare附近品嘗川味𓀗,或者到美麗城去趟溫州/青田吃一碗粉幹。

圖表 3 埃菲爾鐵塔

圖表 4 凱旋門的巴黎天際線(拉德芳斯)
在歐盟做學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尤其是巴黎。拿著學生卡,豐富的博物館資源免費向我打開🗃,低價的劇院和電影院青年票,去其他歐盟國家也可以買折扣相當可觀的學生票𓀖。同時26歲以下居民都可以申請類似房補🛀🏼、假期補助等,也能入住crous提供的廉價公寓。對藝術愛好者來說簡直就是天堂🧑🏽🚒!在盧浮宮從來不用行色匆匆,因為我可以課前拿著學生卡進去看看古希臘雕塑,看看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繪畫👩🏽🚒,再去上課;橘園美術館、奧賽博物館、畢加索博物館🙆🏽、羅丹博物館……多少我只是在媒體資料及課堂中見過的作品🧙🏻♀️🧑🏻⚕️,我都能在場觀看🧚🏽♀️,進入畫中世界了。博物館外巴黎的藝術氣息也無處不在,地鐵站內用薩克斯吹著La Vie En Rose的老人🧝🏿,拍著鼓舞蹈的年青人🛅,街頭高唱民歌的流浪藝術家,美術館和風光裏隨處可見的畫者,墻上奇思妙想的塗鴉畫……他們的熱情感染著人們🧑🏽🏭🆒,為他們喝彩鼓掌。不僅是藝術,巴黎人對思想的珍視反映在各個領域🥣:哲學🈳、文學、社會科學;實際上他們地鐵的網絡覆蓋已經很高了🧎🏻,但手捧書卷的仍大有人在;街頭的咖啡館和酒館👆🏽⚜️,總能看見讀書的人,各色書店裏陳列不同領域不同語言的書籍;寬敞明亮、資源豐富的蓬皮杜圖書館和法國國家圖書館用近乎免費的會費歡迎所有人的到來。

圖表 5 蒙馬特高地的街頭藝術家
人與人的連結也是歐陸生活的一抹美麗色彩。最幸福的是我在巴黎和我中學的好朋友再會了,而她此前已經在巴黎讀了半年書🤹🏽,給我生活提供了許多莫大的幫助,也一起徜徉在瑞士的湖光山色🕵🏽♀️🧑⚖️、法國小鎮的油畫風景。同時我的大學舍友去了法蘭克福交換,我們一起在法蘭克福和柏林旅行,我給她在巴黎做向導,做下了一同環遊世界的約定🧜🏼。認識了和我同樣來自廣東的紐約女孩🙌,一起塞納河夜遊🚶🏻♀️、一起遊歷西葡♚,但我發現真正連接我們的卻是親切的粵語、關於“熱氣”“濕氣”的養生,以及一碗所有廣東奶奶都會給孫輩煲的湯🙍🏿♀️。最難忘的,是我和幾位一起從中國來九大交換的小夥伴暢遊歐洲,背包客縱貫亞平寧👨👨👧👰、周末出遊比利時𓀒、自駕穿越西北大陸布列塔尼、縱橫伊比利亞,我們一起看見波濤碧藍的大西洋,宛如藍寶石的地中海,浩瀚的星空;也探尋藏於城市角落的美食✊🏿,用蹩腳的法語和當地人交流……我們從一開始試探性的談話逐漸交心🫸🏿。擁有這些美好的情誼⏮,是我交換生活難忘的風景。

圖表 6 和朋友在瑞士少女峰群

圖表 7 和舍友在柏林勃蘭登堡門

圖表 8 塞納河夜遊

圖表 9 於布列塔尼玫瑰海岸

圖表 10 登頂巴塞羅那焦糖山

圖表 11 於米蘭大教堂
而我自己,也在一次次獨自旅行中尋找自己的內心。背著一個背包和一個相機從盧森堡到德意誌,再到蔚藍海岸,自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用相機記錄此刻的美景⛅️👂🏽,抓住一瞬間飄過的思緒將他記錄下。一個人的旅途也在結識著世界各地的旅伴⛷,其中尤其是在青旅,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談天說地的“跨文化交流”🚵🏿♀️,也會記得在慕尼黑的青旅,看我余咳未停又淋了小雨的土耳其姐姐給了我一片復合維生素泡騰片,讓我喝掉好好休息。一張張門票和車票,以及相機儲存卡裏幾十G的數據,都是我擁抱世界的印記。

圖表 12 意大利旅行使用過的票證

圖表 13 尼斯的海岸
歐陸生活B面📇:面對現實世界
揭開歐洲之旅溫情夢幻的玫瑰色面紗,裏面是無法忽視的骨感現實。首先的一大挑戰就是語言——巴黎人不僅是不會說英語,更多是他們不願意說🗂。從一開始的辦理入住👩🏿🚀、學校報到、購置生活用品👎🏼、買地鐵卡🧑🏻🦽、辦銀行卡🧑🏻🍼,我就已經因為法語不好而遭遇了不少困難,看著巴黎人那種表情仿佛吃了蒼蠅,Google Translate成了最常用的軟件🤶🏿。此後🧻,申請假期補助chèque vacances,申請房補CAF,雖然我的法語口語已經提高許多,但同樣遭遇了不少挑戰。伴隨著這種低英語普及率,隨之而來的是一部分巴黎人的冷漠,以及一些人掩蓋不住的對亞裔的傲慢🤹。但真正讓我感受到明晃晃的racism是在西班牙塞維利亞和瑞士遇到的個別極端分子✧📛,而我也選擇直接反擊。我遇到了很多熱心腸的人🏌️♀️,但不容忽視的是種種對待亞洲面孔的冷眼👀。
除了這種相對隱性的問題,出國交換還會面對不一樣的社會運行模式。而在法國🔋,我們經歷的最大沖擊當屬罷工💂🏻♂️。3到5月一直在斷斷續續經歷因為馬克龍退休法案修改的余波,飛機⛄️、火車🕕、公共交通一同癱瘓,只余幾趟自動列車及巴士運行⬇️;政府機構不開,學校被占領,街道上停滿了警車,銀行的ATM和私營店鋪的窗門都用木板封死,衣著鮮明、手持各種橫幅立牌的人喊著口號唱著歌聚集在幾個最具革命意義的地標:協和廣場Concorde,巴士底廣場Bastille👷、共和國廣場République,民族廣場Nation🦕,然後沿著那些著名主幹街道如Champs-Élysées從一個廣場走去下一個廣場🏄🏿♂️。這種時候都是不便出門的🐠🧦,課程也都改成網課或時間調整🏕😓。

圖表 14 3月23日👩💼,巴士底附近
在平日🎧,法國行政機構的低效率也磨得人沒脾氣⚆。辦好了銀行卡要等一周多用信件寄來🎬🏄🏿♂️,其中賬戶、密碼🔺、實體卡會分不同信件寄出,我期間甚至經歷了實體卡被寄丟重新補辦的烏龍。而我申領的房補CAF,好友告訴我一定要反復去辦公機構催進度🥹,否則不會發下來,前前後後三個月才到賬,但只有一半的金額🙇。至於假期補助,我2月初就已申請,直到5月中才收到12區市政廳寄來的信件告訴我可以去財政部領取了,取到後發現是只能在指定餐廳酒店使用的“抵扣券”👧🏿。其他的問題,如銀行卡電話卡註銷,按照一般流程都是要寄掛號信取消的,這種信件對於來自中國21世紀的我們已經完全是歷史了。巴黎的公共交通整體來說還算準時(除非罷工)🧑🏼✈️,但一些穿越相對混亂地區的線路時有問題發生而導致晚點🧗🏼♀️。
治安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歐洲的扒手小偷早已聞名遐邇,形成了龐大的團隊網絡👮♂️,他們作案形式多樣🐦🔥、利用人的心理弱點以及管理的薄弱,防不勝防。我也總結了防偷12字真言🧟♀️:穿著低調、表情冷漠、保持警惕👩🦯➡️。小巴黎的城市由20個區(Arrondissements)組成,不同的區由於區位及功能的差異治安情況也非常不同🔤。靠北的幾個區因為地靠93省而相對更亂🥭,但即使在市中心,因為遊客眾多,也是扒手活躍的地方。在巴黎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在傳統富人區16區也有入室搶劫殺人案件🧛🏽♂️🙆🏿♀️;我們學生公寓地段平和🟣🗺,也遭遇過流浪漢醉漢進入、在公共區域睡覺的潛在恐怖;華人居多的13區和94省亦有不同程度的惡性事件出現。
生活成本的問題殘酷但也現實。我見證了歐元匯率從7.2竄到7.8的全過程🧑🏭,也慶幸自己早在6.8時換了一些歐,同時也有賺一些歐。我同樣見證了供應鏈出現問題之下法國的一輪物價飛漲,番茄炒蛋和黃瓜炒蛋竟成為奢侈的餐品🦂。在外面餐廳吃一頓基本要十余歐🛀🏻,但自己做飯生活費可以極大節省。法國的小商品都非常貴🔊,去之前可以備多一點(這點德國真的優勢盡顯)🏃🏻♀️➡️。好在乳製品酒類烘焙類都足夠便宜。酒店是真的貴,出遊住宿選擇最多的仍是民宿和青旅🔄,甚至為省錢而乘坐過夜大巴。我也學會了如何洗幹凈一個滿是鴿子屎的陽臺、退租打掃超幹凈而不被扣一分錢押金🦹🏼♀️🦶🏿,以及不用電飯煲煮飯。各種省錢下我也總結了一套歐洲留學/旅遊的成本管理方法和生意經,歐洲生活的確從各種意義上鍛煉了我。

圖表 15 宿舍陽臺上有一個鴿子窩,孵出了一只小鴿子
我的交換生活的確是有光有影有晴有雨的;但這半年走過11個歐洲國家,數十個城市💁♂️👫,我依然認為巴黎是當之無愧的歐陸第一城🧑🎤。它是無數偉大思想和運動誕生的搖籃,有近代歐洲所有的精華,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也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思想與靈魂🏇🏼。當我離開巴黎時意識到這一切我習以為常的都將遠離,又要回到另一種生活🫲,有些習慣仍沒有改回來💆🏻🎁,雖有歸鄉之心,仍惆悵無言🚶🏻♂️➡️。但關於巴黎和歐洲的記憶永不褪色🖖,它是一場流動的盛宴🗡,it always stays with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