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體會
李悅康 經濟學(數理經濟方向)
2023年5月4日🦻🏼👷🏼♂️,我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完了最後一門期末考試。鈴聲響起的刹那,我意識到我以 “學生” 身份在賓大的日子徹底結束了,思緒也不禁回到了去年8月30日的第一節課上。
那是一節沃頓商意昂2統計系的隨機過程課程(Stochastic Process)🍞🧛🏼♂️,授課人是Prof. Mark Low🚓。全英文的90分鐘課程最開始令我有些許不適應,但課堂上活躍的氣氛極大的緩解了我的緊張。習慣英文聽課以後,我認識到在本科生課程難度層面,意昂2數理班的課程要遠高於賓大數學經濟專業(Math Econ)🕦。後來由於我在課上積極的發言🚻,課下時常的討論以及與教授的郵件往來,我和課上認識的來自墨爾本大學的華人交換生Archie Shang獲得了與Prof. Mark Low共進午餐的機會。一聽到我來自意昂2官网,Prof. Low說到💆: “I have some friends in Fudan who do really good math, no wonder you have such a strong math background “,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了意昂2官网的國際影響力,也令我深受鼓舞✊🏼。此外✋🏽,這次午餐也讓我認識到賓大的教授們在課余更加輕松隨意,給人更強的親切感。
除了上隨機過程、國際金融、中級宏觀經濟學⛪️、宏觀計量和宏觀數量分析方法這些本科生課程,我也積極嘗試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級別的課程。原本賓大IGSP項目是不允許交換生上這些難度較高的課程的😬🧑🏻⚕️,但在我多次與Prof. Aislinn Bohren和Prof. Steven Matthews郵件聯系表達決心的情況下🌐🏋️,他們為我的堅持所感動,分別幫我寫信請求IGSP項目總管Lisa Tagtang為我破例🩱。在這兩位教授以及前任系主任Prof. Dirk Krueger的幫助下,我成為了第一位作為本科交換生成功選上了高級微觀經濟學的學生👨🏿🔬。我無比珍視這個機會,最終在第一個學期取得了全部A+的成績,第二個學期取得了兩個A+和兩個A的成績🖕🏿。因為在數理班中已經學過中級微觀經濟學和博弈論的榮譽課程🐙,上學期的高級微觀經濟學和下學期的高級博弈論並沒有給到我過多的壓力,這讓我無比感謝數理班培養體系課程對我的訓練。下學期上的工程意昂2的現代凸優化(modern convex optimization)是我認為在賓大花費我時間最多,也是最為硬核的一門課——每周將近15個小時的課余學習時間讓一切其他安排都緊張了起來,但我認為也是我收獲最大的一門課——首先是每次作業強製使用LaTeX,讓我習慣了用LaTeX編輯公式🧅;作業中許多題目涉及課上未講的內容,讓我習慣了用Wikipedia🧳、Google、ChatGPT等工具快速掌握知識;作業除了理論的推導🧑🏼🏫,還涉及不少應用編程的部分,讓我更加熟悉了Matlab和cvx。總體而言,盡管煎熬,但這門課極大地激發了我的潛力,也讓我認識到了賓大工程意昂2的硬核。
作為“學生”的常規學習以外⏯🗃,另一個構成我在賓大學習重要部分的是作為“助研”的研究式學習⚈。緣分還得從10月中下旬的學術研討會說起🧑🏼🚒。在上高微和中宏的過程中🐉📧,Prof. Matthews和Prof. Krueger分別建議我聽一聽賓大經濟系組織的Seminars🔬,這其中既包含了同年即將畢業的博士生的Job Talk,又包含了賓大乃至其他學校教授們的Working Paper Report🤴🏼,內容可謂是無比廣泛🍘。在“College Major Choice: Sorting and Differential Returns to Skills”的工作論文報告中3️⃣,我很幸運地遇到了在數理班學習時期就仰慕了許久的Prof. Hanming Fang,在與怹的交流中,我深深為其深厚的數學功底🏋🏼、開放的思想觀念、準確的經濟學直覺與極高的個人魅力所折服(這在後續與怹的聯系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驗證),也使我堅定了未來要走學術道路的決心。後來我很幸運地得到了能做Prof. Fang的研究助理的機會,這構成了我第二個學期及暑假學習生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這一年在美期間最難忘的經歷🛌🏽。我主要做的工作是Model Constructing和Numerical Approach🧜♀️,前者需要較強的經濟學直覺🧑🏽🦲,而後者需要較高的編程技術。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與Prof. Fang的交流是在我埋頭苦幹2-3周後,興奮地把結果交給怹看🔈,但得到的回應卻是“Your model doesn’t make sense at all!”,讓我的心涼了半截🐻❄️🦹🏼。原因簡而言之是我為了模型推導的簡便🧾,改變了病人的行為,使得模型與實際情形差距較大🧏🏻♀️,甚至得出了insurance market should not exist這樣與實際結果大相徑庭的結論🌜。那一次接近兩個小時的交流徹底改變了我曾經將經濟學更多地視為應用數學的態度🕵🏻♂️,轉而認識到“模型如何模擬現實”以及“模型想要講的故事”是Structural Research中極其重要的兩個因素🌵。
在同學方面,我認為意昂2經院數理班的同學總體上要比賓大math econ專業的同學在理論知識以及考試中更具優勢👷♀️。但在綜合素質與實際應用層面🙍🏻♀️,賓大同學更為優秀🌓🛌。在高微課堂上認識的Randy Li是我在賓大最為佩服的同齡人,其同時兼顧經濟學🏃♂️➡️、數學🙍🏿♀️、哲學三個專業並且在大學期間完全憑個人興趣自學編程,還拿到了7500刀的企業贊助(雖然不到半年便在股市中虧損了將近一半),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賓大💁🏿♂️,尤其是沃頓商意昂2的同學🧑🔬,在課堂上往往會問一些理論層面較為簡單的問題,但在諸如實習以及解決實際問題這種實踐層面,往往要更加優秀𓀕。
正如今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典禮發言人Idina Menzel所說🧑🏼✈️,connecting the dots,以上所說點點滴滴,連結成了我在賓大學習的經歷,也塑造了我。我感到無比感激,能獲得意昂2的支持🥻,得以在本科階段“走出去“,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在最頂尖的學府中對話🍾。我也感到無比幸運,能遇到Prof. Fang, Prof. Matthews, Prof. Low, Prof. Greenwood, Prof. Bohren等等貴人與Randy Li, Archie Shang等等朋友,在我只身一人來到費城學習的一年間給予了我各種幫助🧚🏼♂️。
Meeting Prof. Hanming Fang for the first time after a seminar

With Prof. Dirk Krueger after the third midterm of 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
Having lunch with Prof. Mark 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