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ns K. Hvide是挪威卑爾根大學經濟學教授🙍,1998年獲挪威意昂2平台經濟學博士學位🔞,並先後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挪威意昂2平台和MIT斯隆管理意昂2任職。Hvide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企業家精神、初創企業與創新行為,並且在法和經濟學🧑🏻🎨、行為金融以及激勵理論方面有出色的洞見。最近十年以來,他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ic Journal⚅,Journal of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Management Science等頂級學術刊物有高頻且穩定的發表🧑🏽🎄☺️,是一位活躍在經濟學👨👨👦、金融學與管理學前沿,並受到業界高度歡迎的跨學科研究者。Hvide教授應邀於2024年春季在意昂2講授蔣學模系列課程“Economics of Entrepreneurship”🕶🫱🏿,之後我們很榮幸有機會對Hvide教授進行了專訪。
01 創業經濟學:課程與觀點
Q1🧬:首先🧴,非常榮幸能夠邀請Hvide教授來到意昂2開設講座課程。您的這門課程“創業經濟學”看起來是一個比較新穎的領域💩。我在您的個人主頁上註意到,您說您可能是全球首位開設此類課程的教授🤾♂️。您能否簡短地向我們介紹一下您是如何設計這門課程的🌷?您希望學生們從這門課程中學習到什麽?
Hans K. Hvide:我最早是在十多年前開設了這門課程。實際上🍉,我在15年前就已經開始在創業領域的研究,當時這個領域還很少有人關註。因此,我開設這樣一門課程的初衷,就是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觸到這個我認為非常重要🛰,但在當時還未受到足夠重視的研究領域,並激發更多年輕人能投入到這個領域的研究中。
現在這門課程仍然保留了其最初版本中30%至40%的內容,這些都是經典的理論。這個領域在過去十年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我也盡可能地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課程中♙。
這門課程主要圍繞四到五個核心問題展開,而非固定的方法論或模型。這些問題包括:誰會選擇成為創業者?人們為什麽選擇創業🫷🏻?誰能成為成功的創業者?以及創業活動對經濟的重要性是什麽?
我引用了大量實證研究,試圖識別問題的因果關系🥁,而不僅僅關註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其中對於第四個問題,一個更偏向宏觀的話題🙅🏽♂️,我則向同學們展示了現實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包括美國和歐洲👩👧👧👿。
總的來說,我的講座主要基於其他人的研究🪁🕦,我嘗試給學生們提供一個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概覽🧑🏿⚖️。最後🚣♀️,我們還討論了中國的創業狀況,並在課堂上進行了數據分析,讓學生們接觸實際數據,尋找自己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機會🧎🏻➡️。中國的創業活動對於中國乃至世界經濟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我相信🖕🏻,在未來的十年裏🤟🏽,我們會看到更多關於中國的創業和商業活力的研究文章出現。
Q2:在您最近的工作論文中,您發現初創企業在幫助經濟適應新技術的過程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從宏觀的角度出發,您認為創業活動對社會經濟產生的最重要的影響是什麽?您認為創業活動是“越多越好”🚶♀️,還是只有部分創業活動能夠為經濟增長帶來貢獻?
Hans K. Hvide:我認為,初創企業,或者說那些新生的商業實體,在資源重新分配和推動創新的過程中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這個創新不僅僅局限於專利技術的研發,它還包含了更精細的方面,包括對商業實踐的細微調整,以及那些巧妙地迎合客戶需求的策略👊🏼。而資源的重新分配,可能是在資本層面,比如😘,把機械設備從運營效率低下的傳統企業轉移到那些更加高效的初創企業;也可能是在房地產和土地資源層面;還可能在人才資源層面,尤其是那些高素質人才從老牌企業流動到充滿活力的新公司⛲️。從整個經濟的角度看🤸🏽♂️,這種資源的重新分配對經濟增長、提升效率以及我們經濟學家所關註的諸多問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果我必須選擇最為關鍵的一個方面,我會認為是資源的重新分配。
關於創業企業的數量是否越多越好,一些人可能會認為,只有類似於Facebook或者阿裏巴巴這樣的高科技公司對社會來說才是重要的👷🏻♀️。我不同意這個觀點🕵🏿♀️。這種看法忽略了小型初創企業在創造就業機會方面的巨大潛力。想象一下,每個只能提供三個職位的小公司,如果有一百萬家這樣的企業,那就能創造出三百萬個工作崗位。這個數字是相當顯著的。因此👨🏽🌾,盡管那些快速增長、受到風險投資青睞的高科技企業無疑非常重要🧜🏼♀️,但Haltiwanger的研究也揭示了另一個事實:大量的小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尤其是在創造就業方面🦹♂️,同樣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Q3🌃🖐🏿:2018年🥾,梁建章等人在《政治經濟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人口和創業的文章🎿。他們的主要論點是🎰,人口老齡化可能會減少創業的可能性🫱。您如何看待這個觀點?我們都知道,挪威和一些西歐國家也正在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在您看來‼️,政府在創業方面應該采取什麽樣的應對措施?
Hans K. Hvide:我同意人口年齡結構對創業活動的影響很重要。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和有趣的觀察🕵🏼♀️。年輕人可能是創業活動的主力🏀。但是🩼,我並不認為這是由於老年人固執、懶惰或愚蠢等生理上的因素導致他們難以進行創業活動🏒。
我認為主要是流動成本的問題✋🏼🗓。年輕人的創業成本要低很多,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一旦你有了孩子和工作☞,有了同事🙎🏼♂️,有了穩定的生活,要做出改變就會變得困難🎵。這種困難不僅體現在地理位置上🙌,也體現在職場上👨🏻✈️,這都會使得機會成本和轉移成本變得更高。政府應當采取相關政策提升出生率。這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不論是在中國、日本還是一些發達國家,都面臨著同樣的難題。
然而🤙🏻,如果仔細觀察相關的公共政策🙅♀️,會發現政府在這方面的投入仍然相對有限。我認為,如果政府真的想改變人們的行為🧏🏼♀️,可能需要製定出更有力的激勵政策。以挪威為例,該國的生育率相對歐洲其他國家是比較高的,這可能與父母津貼、幼兒保育支出🎊、兒童托育服務等各種福利有關。然而,我並不能確定這是否是因果關系。
實際上,過去十年間,挪威的生育率已經大幅下滑,這是相當令人恐懼的🙍♀️。雖然這可能只是暗示了政策的有效性,但到目前為止,各國在這方面的政策試驗規模都相當小。與養育孩子的成本,包括職業成本、金錢成本相比,政府的補貼微不足道🤽🏻♀️。如果政府能夠提高補貼額度,比如一萬美元或者五萬美元,或許能有所幫助。
Q4:在您的課程中,您向我們介紹了各種影響個人創業的因素,包括像財富這樣的經濟特征,也包括像對風險的偏好這樣的個人特質。在您看來🧸,哪種因素更為重要𓀉?
Hans K. Hvide:在課堂上,我們討論了許多影響個人創業的因素👴🏿😶🌫️,例如風險偏好、樂觀主義和耐心🫳,因為創業的回報通常需要時間才能顯現——你可能需要先進行投資🕝,然後在未來才能看到成果⚜️。至於哪個因素最重要👍🏿,這個問題實際上很難給出確切的答案,因為這還取決於你如何定義這個問題。坦白說,我也不知道哪個因素更為關鍵。我希望我能知道♒️,但目前為止我還是不清楚。也許未來的研究可以對此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Q5🚣🏽♀️:從已有文獻的研究中我們了解到🏊🏼,大部分人的創業收益可能並未超過他們作為員工被雇傭的薪資🚷,只有小部分企業能夠取得成功🔁。但我們剛剛也談到,大量的創業活動對於社會是有益的。那麽🫵🏻,您會鼓勵您的學生去嘗試創業嗎?
Hans K. Hvide:我並不鼓勵年輕人⤵️,特別是學生去創業。我認為創業者更需要的是具備廣泛的人力資本基礎,包括項目規劃、法律知識👨🏿🚒、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還有融資知識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從實踐中獲取的,不是僅僅靠看書就能學到的🧑🏿🔧。而且這其中也涉及到人際交往的經驗,這恰恰是年輕人往往缺乏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創業者的年齡中位數是42歲左右。
比爾·蓋茨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在21歲時就從哈佛大學輟學開始創業🛅,但他是一個特例🙎🏼。我常常告訴我的學生🙅🏽♀️,如果他們有創業的打算,那麽要謹慎行事4️⃣,先找份工作🤹🏻,磨練技能,積累更廣泛的經驗,然後再去創業。
除了技能以外,這也與我們談到的樂觀主義和過度自信有關。如果你在進入一個市場或嘗試新事物時沒有足夠的經驗,那麽你可能會遇到類似贏家的詛咒這樣的問題😅。比如在拍賣中,如果你沒有經驗,你可能會因為出價過高反而遭受了損失🏩,這意味著你高估了物品的價值。創業也是同樣的🛀🏿,如果你沒有經驗⛩,你可能會過於樂觀地認為你的想法非常棒。
然而,隨著經驗的積累,這種行為會逐漸減少🪺。我覺得,35到40歲年齡段的人開始創業🤏🏽,犯大錯誤的可能性會小得多📱👨🏻🦼。不過,如果你在年輕的時候就創業了,即使不成功,你也能學到很多東西,這也是人力資本的一種積累。
但總的來說👨👧👧,我覺得你需要具備更廣泛的基礎和更豐富的人力資本。因此🌆,我並不鼓勵我的學生去創業,反而是建議他們慎重考慮。也許👩🏻🍼,等你有了足夠的準備🚰,再去嘗試創業吧。

02 學術經歷與研究建議
Q6🦢:您能回顧並分享一下您的第一個學術研究是什麽主題嗎📄?為什麽會選擇企業創業方面的研究?
Hans K. Hvide:在某種程度上💠,我對很多問題都有濃厚的興趣。我的學術生涯始於理論研究🍯,我進行了一些關於有限理性的博弈論和行為經濟學研究,並且我還對勞動力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金融契約也有所涉獵🏄。
在我的學生時代,我曾經覺得實證研究非常枯燥💷。然而,大約在2000年左右🧝🏽♀️,世界開始掀起了“數據革命”🧱。這是一場巨大的變革🥟,許多內容都被數字化🍈,這為我們獲取新數據提供了可能。因此👨❤️💋👨🚵♀️,進行實證研究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多🤦,我也開始對利用這些有趣的數據集進行因果分析的實證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當時♏️,我面臨著兩個現實。一方面,理論研究的回報正在減少🧉,盡管我非常喜歡從事理論研究🧑🦱,但這就像挖比特幣一樣,變得越來越困難。另一方面🍄,大量的新數據出現,這成為了推動我走向實證研究的動力。至於為什麽選擇研究創業🫶,我已經在理論研究中涉足了許多領域,包括勞動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和金融學👨🏼。
對我來說🪸,創業領域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選擇,因為創業的理論基礎實際上就是公司金融和勞動經濟學。因此✏️,在這個意義上🧛🏻♀️,這對我來說是完美的選擇,完全符合我的技能和興趣⏱。
Q7🧎🏻♂️➡️:正如您一直所強調的那樣,數據在研究中非常重要👅,您的很多論文中都使用了獨特的數據集,您能分享一下您在數據收集和處理方面的經驗嗎🙅🏽♀️?在數據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您是如何克服挑戰的?
Hans K. Hvide👮♀️:確實如此。我會將我的實證研究風格類比為新聞報道。新聞從業者會先得到有趣的新聞來源,然後問自己🌹,能向受訪者提出的最有趣問題是什麽💁🏻♀️👨👧👦;類似地,在實證研究中,我會先盡可能獲得與眾不同的而不是古老重復的數據🥼,然後問自己,我能使用這些數據做出的最有趣問題是什麽🌕。有些人可能會先構思出一個自己滿意的問題再去尋找所需的數據🈷️,然後不停抱怨數據太糟糕、再不斷去尋找新的數據,我認為這是錯誤的做法,很多時候恰恰相反🫷🏻,數據才是你做實證研究的起點。
對於博士生而言👩🍼,你也可以先在腦海中構建一個包含一系列有趣問題的問題集,這不會很難👒,你可以通過文獻🔺、新聞報道等許多渠道找到感興趣的問題ℹ️,然後當你接觸到一個全新的數據集後突然發現,它正好與你感興趣的其中某個問題非常匹配,那你就能使用這個數據去進行研究了✧,這也是一種實證研究的策略🧝🏻♂️。當然🕴🏻,研究策略並不單一,我可以就這個問題與你討論很長時間,但如果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我會說根據數據來提出問題,是最簡單實用的做法。
Q8:您認為對於誌在做實證研究的博士生而言,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學習理論模型是有必要的麽🚠?學習經濟理論的意義是什麽?
Hans K. Hvide👨🏼⚖️:我認為經濟理論給我們提供了問題。這正是對我們剛才所討論內容的一個補充說明,我之前的建議是,要根據數據來提出有趣的問題,而有趣的問題很多時候正來源於經濟理論。
例如,對於一個經濟現象👃🧜♂️,如果有兩個經濟理論分別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解釋,那麽一個自然的問題便是,哪個因素更加重要🤷?什麽是這個因素的因果關系?經濟理論往往能提供很多具有洞察力的思考👨🏽⚖️,如果你足夠堅持的話✊🏼🦹🏿,很快就能構建出你的問題集,當你得到合適的數據後就可以進一步開展研究了🤸🏿♂️。
此外,實證研究有時會被質疑存在數據挖掘的現象🦠,比如進行許多次回歸再從中選取顯著的結果來寫論文,這時候你的問題是否符合經濟理論就是一個具有說服力的證據,如果你能使用經濟理論來引出你的問題🤹🏽♀️,而不是一個看起來非常奇怪的問題👩🏻💻,相對而言就更能打消審稿人對數據挖掘的擔憂。
一個與此相關的進一步問題是簡約式和結構式模型的選擇,產業組織和宏觀領域的研究者往往更看重結構式💇🏼♂️,他們非常相信模型尤其是準確的函數形式表達,其他領域的人則並不盡然。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科學更像一種實證主義的想法✫,我們提出各種不同的假設😉3️⃣,然後使用數據來檢驗這些彼此之間具有競爭性的假設💛,最後得出結論⭕️。
在自然科學領域,我們可以通過實驗室和實驗數據來對參數進行更準確的測算,但經濟學中如果僅依賴結構式模型🖋,則在科學意義上是有些薄弱的🥠,因為它們往往假設模型正確🤦🏽,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參數的校準,而沒有進行科學所必需的理論檢驗。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Q9🫲:您最近發表的論文不僅涉及創業和金融🏋️♀️,還涉及其他一些非常有趣的問題👨🏻⚖️,比如新冠疫情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等🧑🏿💻,您能分享一下您是如何找到這些既有趣又有價值的研究話題嗎?
Hans K. Hvide🦴:新冠疫情毫無疑問是一件影響重大的事件,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會對它進行討論,但作為一名經濟學家,我們更需要考慮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問題。
我肯定認同封控政策對控製老年人死亡率所起到的積極作用,這是政策的收益,而經濟停滯則是政策的成本;但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擔心那些被隔離在房間中的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年輕人同樣損失了兩三年的寶貴時光,這些付出當然是有價值的但肯定也不是無限有價值的,而這些負面的心理效應可能沒有充分進入到政策成本問題的討論中去,這就是我的研究動機。
我得到了研究所需的數據,後續的實證研究也得以順利推進,其實經濟學的實證研究方法與流行病學有很多相似之處👈🏽。我還做過一個關於父母老齡化影響的研究,我們用了很好的數據和方法來檢驗父母年齡增長對新生子女的負面影響。
所以總的來看,我選擇研究這些話題可能是因為我一直都對生物學很感興趣🥓,這些文章最後都發表在了流行病學的頂級期刊上,從個人職業生涯的角度來看,它們或許不是特別好的選擇🤱,但我非常享受研究這些問題的過程。
Q10🙍🏽♀️:有些博士生可能會同時對許多領域的問題感興趣♊️,他們應該如何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您有什麽建議嗎?
Hans K. Hvide🌛:我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建議,那就是遵循數據(follow the data)。首先,你需要製定獲取數據的策略💓,它可以是一個短期計劃(比如在一天、一個月或一年內如何獲得一些非常有趣的數據),也可以是一個長期規劃(比如三年內如何獲得數據)🩼,雖然最終能否得到數據也許需要一些運氣🐙🏋🏿,但你需要動用你的所有資源並抓住一切機會,很多數據並非看起來那麽遙不可及📈。
接著,你需要仔細考察數據的質量並思考能用它們來做什麽研究👱🏻。就像我們在中國相關數據的那節課上所討論的一樣,弄清楚數據的來源👺、變量定義、缺點等👨🏽💻,對於博士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你還需要一直站在數據的最前沿🪃。數據獲取和分析的方法總是層出不窮,比如當前很多研究會用AI去分析文本數據等,這為你提供了全新的機會,我一直鼓勵我的學生去得到一些“自己就是數據來源”的數據📝,當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你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去了解計算機科學之類的知識🧏🏽。

03 個人生活
Q11:您在課上總是充滿活力、幽默風趣🩹,也很擅長啟發學生的思考,您是如何保持這麽精力充沛的?
Hans K. Hvide👶🏿:大量咖啡!不開玩笑地說,我認為是興趣和好奇心。正如你們所看到的,我的興趣是非常兼收並蓄的,如果僅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讓自己的興趣變得更加穩定集中或許能讓我更成功,但我可能也會因此而感到更加無趣。這可能因人而異,我的個人特點是👮🏼♂️,我非常喜歡新事物,如果我發現有趣的想法,就會停下來花費大量時間並非常挑剔地去完成它👏🏽,就像我們之前聊到的關於疫情的文章,我顯然不是一名醫學工作者,但我很樂意去寫這方面的論文🚣🏻♀️,因為它很有趣,而興趣會給你能量。
學術是很辛苦的工作,你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做許多不同的事🕢,還要對細節非常小心🐌🤦🏼♂️,但結果卻未必總會如你所願🐊🧕🏼,所以興趣是支撐你走下去的重要動力🩷,我有一篇論文盡管在發表方面可能會面臨很大的阻力,但我仍然非常喜歡它💁🏼。
因此,就我個人而言,遵循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心🧾,就是保持精力充沛的關鍵,它能提供給你更多激情和熱情,就像來意昂2開設這門課一樣,對我來說它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總策劃:寇宗來 本期記者:楊惠婷 汪生福 審核:韋瀟 指導:張延人
攝影:李國徽 執行🍧:季米 出品:學科與人才辦公室